新闻中心

生物识别应用新国标已发布,2025年2月实施

        众所周知,近些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包括指纹识别、虹膜识别、人脸识别、掌纹识别、声纹识别等多种应用形式。对安防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路径。

        然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视频监控领域的应用随着技术的迭代,越来越多的问题被凸显出来。包括安全隐患、误识别等。

        为了规范和指导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2024年7月24日,国家标准GB/T 44261.1-2024《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第1部分:系统设计和规范》正式发布,将于2025年2月1日实施。

        主要起草单位包括大华股份、熵基科技、云从科技、瑞为技术、九联科技、新大陆等47家企事业单位。

国标内容概述

        据新国标上的内容显示,该文件分别从应用范围、术语和定义、用例、架构、软硬件规范、系统设计考虑事项等方面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应用做出详细的说明。

        比如,该标准适用于视频监控系统(VSS)的多种生物特征识别应用场景,包括针对观察名单的实时操作和事后视频数据分析。

        为了提升该领域的标准化整体水平,文件还详细阐述了生物特征识别系统与视频监控系统中存在语义差异的常用术语,并介绍了具备生物特征识别功能的视频监控系统的处理流程和重要组件。

        在系统技术考虑事项方面,文件大篇幅的介绍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设计与应用的各种注意事项。如该系统能否解决或适应自己的业务需求,对现有的业务流程有何影响。

        除此之外,在系统设计与应用的过程中,首要的第一步是否做到对现场进行详细检查,并针对利益相关方、摄像机、环境、照明和网络基础设施等领域给出方向性建设或标准答案。

        在主要的软硬件部署、参考数据库规范以及性能评价上,文件也给出了详细的规定,旨在提升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能在视频监控领域从容的推广。

        总的来说,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第一部分的新国标,很好的为利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增强视频监控系统效能提供一套统一的技术框架和实施指导。

生物识别技术应用

        关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目前市场多数认为可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进入21世纪后得到广泛应用。

        据公开的数据显示,国内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的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预计到2026年将逼近1000亿水平,复合年增长率为24.8%。参与研究和开发的知名企业包括但不限于熵基科技、商汤科技、汉王科技、捷顺科技、旷视科技等。

        也正是因为这些企业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力度,推动了生物识别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范围,为各个应用场景的安全和便利提供了重要支持。

        从地域分布来看,亚太地区是全球生物识别应用市场最大的地区,2021年的市场占比为39.9%。其次是欧洲和北美地区,分别占比29.7%和21.3%。国内方面,涉及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其中广东省分布的企业数量最多。

        另外,在应用场景上,最初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主要应用于安全监控、金融科技等领域,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其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拓展。比如消费类市场,该类市场的特点就是出货量大、单价低、对性能要求高,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和成本。

        当然,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作为一种前沿的信息安全技术,其市场规模和发展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需求和伦理等方面的挑战,此时就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来应对这些挑战‌。

        此次推出新的国家标准,无疑是雪中送炭,为制造商、系统集成商以及使用这些系统的组织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南,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与加快应用落地。

发布意义: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第1部分:系统设计和规范》的发布,不仅为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视频监控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规范,还强调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对于推动技术创新、提升公共安全管理水平以及保障个人隐私具有深远的影响。

        比方说,在行业沟通一致性上,新的标准明确了生物特征、生物特征识别、视频监控系统等基本概念的定义,确保了行业内沟通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有助于减少因概念理解不一致而导致的误解和问题。

        所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视频监控中应用新的国家标准发布对于促进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视频监控领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