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席卷,有多少品牌能活下来?

“渠道为王”的时代,伴随着消费类安防需求的快速增长,变了方式。
以往依赖于线下渠道的安防销售模式,遭受了电商渠道的强烈冲击。
洛图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监控摄像头线上市场在全渠道的销量份额比2023年增长了6.3%,首次过半,达到56.1%。
值得关注的是,电商渠道的强势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安防品牌厂商。
然而,在消费类安防品类内卷压力之下,价格冲击在电商渠道也是作为显著的。在数不清的电商店铺中,单个品牌想要突出重围,销量、价格等权重都是不能忽视的要素,而提升权重的方式不外乎投流宣传,这也成为品牌厂商不得不增加的成本之一。
业内人士剖析:“长远来看,电商渠道的冲击,很多品牌在薄利多销和投流成本增长的影响下腹背受敌,或导致不少品牌进入洗牌行列。”
有多少品牌能活下来?怎么活下来?怎么活得更好?我们试图一一探究其因。
电商加持
消费类安防已经逐渐走向普惠化,电商的加持成为关键。
线下的分销或代理模式,在专业安防时期至关重要。但在消费类安防不断抢占专业安防的生存空间之时,电商渠道也实现超车,逐渐占据了线上渠道的半壁江山。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相对于专业安防对于线下渠道商的“依赖”,随着近年来消费类安防产品的需求大幅增长,对线上电商的“偏爱”也越来越显著。”
据了解,2024年线上渠道已经占据了全渠道销量份额的一半多。其中,线上市场分为以京东、天猫、苏宁易购等为代表的传统主力电商和包括抖音、快手、拼多多在内的新兴电商。
同时,新兴电商和传统电商两大类销售平台均实现了双位数增长,其中,新兴电商的销量约455万台,同比增长15.3%;传统电商的销量为2546万台,同比增长12.5%。
在传统电商上,品牌集聚效应也已然明显。
数据显示,2024年在传统主力电商平台上,小米、萤石、乔安、普联位居销量维度的前四名,合计份额(CR4)为40.2%,与2023年持平。
在这其中,小米作为跨界品牌,已成为电商渠道的霸主。2021-2024年,在以京东、阿里、苏宁易购等为代表的传统主流电商平台上,小米已连续4年位居销量、销额双维度下的首位。
“财大气粗”的小米,监控摄像头只是其生态产业链上的一环,或许也并不要贡献多少利润。
而与之相对的是,作为传统品牌的萤石、乔安和普联等,监控摄像头是主业,也是其营业收入的根基。
同时,作为在电商渠道已经占据一席之地的安防品牌厂商,也将进一步蚕食其他中小品牌或是白牌厂商的生存空间。
因而,不禁有一个疑问,面对电商带来的营销新方式,在消费类产品价格承压的境况下,还能在电商平台撑多久?
品牌隐忧
熟悉电商平台的人都了解,“一个品类的产品,就算货比三家,也就浏览前几页店铺信息,即可实现下单需求。后续还有多少店铺的信息,都直接略过了。”
因而,在这种权重机制下,为了电商平台上的店铺位置在前突出,除了店铺的自身销量大、价格优惠等,平台的投流权益也是有加持的作用。
但问题根源在于,原本已是价格低位拼销量的厂商,能有多少成本去实现更大的曝光量,才能进入消费者眼中?
诚然,上述提及的四大品牌已连续两年霸榜前四位置,其品牌影响力已经形成。
而对于更多中小品牌或白牌来说,拼多多的模式或逐渐成为其生存阵地,但也意味着原本极尽压缩的利润空间也近乎于无。
最终的走向,不外乎进入洗牌队列。
正如某次行业会议上,业内大咖所言:“不论专业安防还是消费安防,消费者正逐渐汇聚于头部品牌。”
此前,消费者因白牌产品体验不佳而失望,而今尝试转型中高端依旧受阻,迫使回归低端而致使复购率低。与之相对的是,品牌厂商凭借优良的产品规格和功能等赢得消费者信任,复购率持续增长。
足见,在纷繁复杂的安防市场竞争中,品牌厂商的影响力和品牌竞争实力至关重要。同时,电商也好,跨境出海也好,“打铁还需自身硬”,不断开拓新的市场渠道,用多元化的方式应对大环境的挑战,才能获得长远发展的最优解。